close

大約一兩年前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,內容大致在寫一個台灣人出國讀書且工作後,不想回國的心情。

文章標題如一般媒體撰寫的一樣,聳動的讓你想點進去看,並且經由標題讓讀者心中先產生一種「哎呀!外國的月亮比較圓,國外就是比較爽」的看戲心態。

直到這幾天我才找到那篇報導的原作者文章,才發現原文所述和媒體文章是有出入的!!

 

我覺得這是台灣文化的一環,但是卻也是擺不掉的枷鎖。

從上大學之後,我一直可以感受到,什麼事「情緒勒索」,

也從逢年過節大家臉書的po文中感受到一些友善、但不是那麼舒服的問候。

 

「今年賺了多少錢?年終發了多少?」「最近有沒有對象,什麼時候有好消息」

在我長大過程中,很少親耳聽見這樣的話,

但是今年我畢業了,從快畢業到終於考完國考的那一刻,

這樣的情景立刻發生在我身上。

 

從畢業的學期開始我比較少遇到同學了,大部分的人要聯絡都是直接從社群軟體敲我

「欸你會去哪裡工作啊?」「你最近都在做什麼啊?」

對於這些「關心」,真的會產生莫名的壓力

我可以理解這可能只是一個問候方式,或對方真的想關心你的近況,但往往是當你回了幾句話後,卻得到對方的繼續問

對於同樣的一件事,我回答了三成擦了個邊作為禮貌的回應,和謝謝關心,對方的回應卻是想知道八、九成的細節

也許自己有創新的想法,得到「咦為什麼?那個工作錢很少」「聽說假不好排喔」「幹嘛不找一個離家近一點的」非常常見

好像順著某一套制度走才是正確的,人生才會幸福。

有句話是這麼講的:「在這個你看我我看你的世界裡,所謂正確不過是與他人相似而已。」

 

後來我明白,大部分的人說出這些話語時,帶有“看好戲”的成分很多,“關心”的成分很少。

我不是那種很喜歡去問別人近況的個性,不喜歡給人情壓力,也相信交情真的好,就會告訴你

 

「情緒勒索」真的是台灣文化的詬病之一,不僅僅象徵大家庭人情的溫暖,更是象徵人情的冷暖

期待有一天,每個人不管有怎樣的想法,都能獲得支持。請讓做自己這件事,成為生活最大的成就吧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碎念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